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肉骨茶麵

肉骨茶,標準的馬來西亞當地食物,也創立本地。
今天工廠放假,中午到巴里文打城鎮覓食就吃這個。
老實說...我買回去的A1(肉骨茶的品牌)調理包,我老婆主的肉骨茶比較好吃




以下摘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2%89%E9%AA%A8%E8%8C%B6

肉骨」如其名,是以帶肉的骨配合中藥煲成的。而「茶」字則是源自其中藥成分(華人多稱含藥材成分的飲料為「茶」,例:涼茶)故後來被稱為「肉骨茶」。小吃本身並不含茶葉。

肉骨茶混合中藥、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皮丁香大蒜)及肉排熬製多個小時的濃湯。在馬來西亞的一些高級餐館會加入海參鮑魚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飯或以油條蘸湯來吃。以醬油碎紅椒蒜蓉一起調味。各類中式濃茶通常會隨湯奉上,相信可以清走豬肉的油膩。在馬來西亞,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點菜式。

相傳當時遠渡重洋來到南洋謀生計的先輩們,在當時大英帝國遠東地區的海峽殖民地當勞工,由於英國在馬來亞搜颳了許多的資源需要運送回國,於是在雪蘭莪州巴生建立了港口(現為巴生港口)。當時不少先輩們由於教育水平不高,不認識字更沒有資本做生意,於是便到礦場裡採錫礦當礦工。礦工們長期需要浸泡在礦湖內或在金山溝內採礦,因為當地常年多雨,地下水寒氣侵心,不少礦工們因此積勞成疾需要進補,但買不起那些昂貴的中藥材補身。後來有一位稍懂中藥醫理又懷有仁心的錫礦場老闆,體恤礦工們的疾苦,另一方面也希望屬下員工可以身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於是就寫下了中藥配方吩咐廚房熬了一鍋藥材骨頭湯讓員工驅寒。當時的一碗用肉骨熬驅寒藥材的湯加上一大碗的白飯,就是老先輩們用來驅寒及消除疲勞,開胃又豐富的一餐了。肉骨茶不但美味,而且營養豐富,能提供所需的能量,並且能抗風寒,很快便在勞工間流傳開來。華人多稱藥湯為藥茶,所以就有了肉骨藥茶之稱,後來簡稱為肉骨茶。漸漸地,肉骨茶就成了新馬兩地人人喜愛的美食。現在由於人們經濟條件轉好了,又演變成加了多姿多彩,材料豐富奢華的肉骨茶版本,有些甚至加了鮑魚、海參等昂貴的山珍海味,藥材配方也隨著地域性的人群口味喜好慢慢的做出了更改。

隨著肉骨茶在東南亞以至亞洲及世界各地流傳,其烹飪風格亦隨著當時當地的華人而有所影響。 常見的肉骨茶風味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潮州派:顏色較淺,但湯裡用上更多的胡椒,所以有較重的胡椒味;
福建派:顏色較深,因為用上較多豉油(所謂的黑醬油)作調味,所以有較重的藥材味;
廣東派:加入中國藥酒,以加強其藥效;

現時在新加坡,潮洲派較為盛行,而在馬來西亞則以福建派較為盛行。
在馬來西亞,特別是在巴生鎮,現時還開始興起一種新的「乾肉骨茶」。雖說是「乾肉骨茶」,但即把肉湯煮成更濃稠的肉汁,再添入其他成分​​,如:枸杞子、乾棗、乾辣椒和魷魚等。與原來的肉骨茶相比,「乾肉骨茶」吃起來更有質感、有更清晰的味道,比傳統的更有藥味,還被譽為是解酒良藥。

由於伊斯蘭教禁吃豬肉,肉骨茶在馬來西亞亦出現了「清真版本」,以雞肉取代豬排,稱之為「雞骨茶」[1][2][3]。而當豬流感爆發期間,由於當地居民因為疫情擴散而對豬肉恐慌,當地食店除了改賣清真版本以外,甚至還以海鮮來取代豬肉,又或研發出「全素」的「肉骨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