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changer,換外幣的地方,可直接拿馬幣現鈔換台幣或美金或人民幣。
同事說北海的Money changer換外幣的匯率比附近城鎮的好一些。雖然我有點不懂,匯率不是看牌價嗎,怎麼會每個地方不大一樣?今天馬幣兌換台幣的匯率是1:9.1。
地點在北海的PACIFIC,是一個有電影院的購物商城。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大賣場外垃圾桶的猴群
手機拍的,沒長鏡頭,在圍牆上的那3隻小小身影。
賣場外的垃圾桶驚見一群猴子在裡面覓食。
因為遠遠看到2隻好奇,走進後突然從垃圾桶冒出7、8隻猴子匆匆離開,跑到隔壁建築物的屋頂消失了。
看來我打擾到他們找食物了!
看來這個國家不只多族群、多宗教共同生活,人和動物也共處的好好的!
大馬的國家儲蓄銀行(BSN)
去巴里文打的BSN(國家儲蓄銀行)辦了銀行帳號。
這種政府辦的銀行幾乎只有馬來人,只能講英文或馬來文溝通。問了一下,整個大馬的政府機關及國營企業8成以上都是馬來人,要遇到華人的機會很少。
在自動櫃銀機的部分,ATM當然是領錢的,CDM是存錢的,刷本子只能臨櫃機器沒有...記住了。
好吃的當地路邊嘴饞輕食;APOM BALIK
去超級市場的路邊攤看到這個,好奇買了二個來吃。一個6毛(cent)馬幣,一對馬來人夫妻賣的(應該是吧...我是猜的)。
真的好吃,我喜歡這東西。
他叫甚麼呢?相片中出現的是APOM BALIK,可是我Google了一下多數叫APAM BALIK,從相片中看到的是一樣的東西,我想有可能是馬來文和英文的差別。網路上說中文的名字寫成“曼煎糕”或“慢煎糕”,到了怡保則稱為“大塊麵”,南下吉隆坡一帶廣東人把它誤稱為“煎燶包”(其實煎燶包是另種傳統煎餅的名稱),再到新加坡,則寫成“麵煎糕”或“米煎糕”。
Google查資料時發現又是跟左宗棠有關:
“ 相傳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軍入福建,左宗棠率清兵前往平定,為了讓軍隊吃飽且不擾民,他決定將傳統鹹味煎餅給加以改良,利用福建盛產的蔗糖和花生碾碎,撒在已發酵鬆軟的煎餅上成為甜食煎糕,使士兵容易入口,且攜帶方便,於是這種煎糕便漸漸在福建尤其泉州一帶流傳開來,成為經濟實惠,食用方便的街頭小吃;後來也流傳到台灣,以及隨著早期閩藉移民的步履帶來了南洋。
在福建泉州及台灣金門,這種煎糕叫做“滿煎糕”,傳到台灣稱為“麵煎餅”,下了南洋,於檳城登岸後則化作福建方言“曼煎粿”(Ban Chang Kueh),中文寫成“曼煎糕”或“慢煎糕”,到了怡保則稱為“大塊麵”,南下吉隆坡一帶廣東人把它誤稱為“煎燶包”(其實煎燶包是另種傳統煎餅的名稱),再到新加坡,則寫成“麵煎糕”或“米煎糕”。
原鄉對這食物名稱中的滿字有兩種解釋,一為“滿清”之食,與左宗棠有關,另個則因為它用圓形大煎盤製作,麵糊倒入後會“漲滿”整個煎盤而得名。至於後來如何演變成南洋化的“曼慢麵米”, 就可能是經過方言的變奏與一廂情願的誤解了。
所以把“滿”變成了音譯的“曼”,再聯想成製程上的“慢”時,似乎已脫胎成很南洋風的一則傳奇,再加上近30多年來,除了保存傳統的大煎盤製作外,更出現大量接合印尼爪哇一帶的kueh terang bulan,而創造出另種小型薄脆的新版本,配料也從原先簡單的花生碎和糖外,變化出教人眼花撩亂的多種甜鹹口味。"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馬來西亞需知當地風俗禁忌 當眾打哈欠失敬
資料來源:http://house.hexun.com.tw/2013-03-29/152652958.html
馬來人無論男女頭上都戴著各種各樣的頭飾。在去村裏或城裏清真寺的路上,經常可見戴圓錐型天鵝絨帽子的男性,這表明他是回教徒。而到麥加朝過聖,獲得“哈吉”稱號的人都戴一種叫做可達雅的白色帽子。馬來語“通可羅”即是指婦女用的頭巾,也是表演傳統文藝或體育活動時不可缺少的頭飾,其式樣可根據本人喜好而千變萬化。馬來西亞國王的通可羅幅在馬來式頭飾中是最有名的,它是國王身份的標誌,他人不得隨意模仿。國王的頭巾甚至還被起了個名字叫做“永遠的回憶”,據說這原來是森美蘭州(樓盤)蘇丹用過的。蘇丹及其繼承人、大臣、閣僚的頭巾一般使用代表高貴的黃色和白色,頭巾包裹也有特定的方式,一般人不得模仿(舞臺上除外)。
馬來西亞人見面時互相摩擦一下對方手心,然後雙掌合十,摸一下心窩互致問候。任何人都不可觸摸馬來人的頭和背部。馬來人認為左手是不清潔的,用膳時右手五指並攏抓飯,用拇指將飯填入口中,對女士不能先伸出手要求握手,不可隨便用手指指人。
蠟染花布做的長袖上衣是馬來西亞的“國服”。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長袖襯衫,下著"沙籠",公共場合男子不能露胳膊和腿。女子習慣穿長袖連衣裙。
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馬來西亞雖為東南亞國家,但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的教規教義在馬來西亞具有法律效力,並為人民所嚴格遵守。在日常生活裏,該教的作用幾乎無所不在。例如,盡管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並且一年四季氣候炎熱,馬來西亞人平時卻非常講究著裝嚴謹,衣冠端正。在公共場合,過分裸露肢體絕對是不允許的。
在馬來西亞,人們還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講究。在社交場合,不準許男女進行身體接觸。即使夫妻或情侶在大庭廣眾之前勾肩搭背,挽臂而行,或是擁抱親吻,也在禁止之列。跟馬來人接觸時,不要觸摸被其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頭部與肩部;不要在其面前翹腿、露出腳底,或用腳去挪動物品,因為他們認為在人體上腳的地位最為低下;不要用一手握拳,去打另一只半握的手,這一動作在馬來西亞人來看是十分下流的;與馬來西亞人交談時,不要將雙手貼在臀部上,不然有勃然大怒之疑;不要當眾打哈欠,萬不得已要打哈欠時,務必要以手遮擋住口部,否則便是失敬於人的。
馬來人無論男女頭上都戴著各種各樣的頭飾。在去村裏或城裏清真寺的路上,經常可見戴圓錐型天鵝絨帽子的男性,這表明他是回教徒。而到麥加朝過聖,獲得“哈吉”稱號的人都戴一種叫做可達雅的白色帽子。馬來語“通可羅”即是指婦女用的頭巾,也是表演傳統文藝或體育活動時不可缺少的頭飾,其式樣可根據本人喜好而千變萬化。馬來西亞國王的通可羅幅在馬來式頭飾中是最有名的,它是國王身份的標誌,他人不得隨意模仿。國王的頭巾甚至還被起了個名字叫做“永遠的回憶”,據說這原來是森美蘭州(樓盤)蘇丹用過的。蘇丹及其繼承人、大臣、閣僚的頭巾一般使用代表高貴的黃色和白色,頭巾包裹也有特定的方式,一般人不得模仿(舞臺上除外)。
馬來西亞人見面時互相摩擦一下對方手心,然後雙掌合十,摸一下心窩互致問候。任何人都不可觸摸馬來人的頭和背部。馬來人認為左手是不清潔的,用膳時右手五指並攏抓飯,用拇指將飯填入口中,對女士不能先伸出手要求握手,不可隨便用手指指人。
蠟染花布做的長袖上衣是馬來西亞的“國服”。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長袖襯衫,下著"沙籠",公共場合男子不能露胳膊和腿。女子習慣穿長袖連衣裙。
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馬來西亞雖為東南亞國家,但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的教規教義在馬來西亞具有法律效力,並為人民所嚴格遵守。在日常生活裏,該教的作用幾乎無所不在。例如,盡管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並且一年四季氣候炎熱,馬來西亞人平時卻非常講究著裝嚴謹,衣冠端正。在公共場合,過分裸露肢體絕對是不允許的。
在馬來西亞,人們還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講究。在社交場合,不準許男女進行身體接觸。即使夫妻或情侶在大庭廣眾之前勾肩搭背,挽臂而行,或是擁抱親吻,也在禁止之列。跟馬來人接觸時,不要觸摸被其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頭部與肩部;不要在其面前翹腿、露出腳底,或用腳去挪動物品,因為他們認為在人體上腳的地位最為低下;不要用一手握拳,去打另一只半握的手,這一動作在馬來西亞人來看是十分下流的;與馬來西亞人交談時,不要將雙手貼在臀部上,不然有勃然大怒之疑;不要當眾打哈欠,萬不得已要打哈欠時,務必要以手遮擋住口部,否則便是失敬於人的。
好鳴亮的燕子聲--常常可見的『燕屋』
我工作的工廠後方有一個工廠,隨時傳來非常鳴亮的燕子聲音,有回音,經了解後才知道那就是『燕屋』--為採集燕窩而建的房子。後來才發現,馬來西亞這一類燕屋還滿普遍的,在比較鄉下的地方不小心就會聽到有回音且非常鳴亮的燕子聲,果然又發現有燕屋的存在。
今日清晨一大早,我拿出我帶來的P90大砲相機,拍了燕屋的樣子。
至於燕屋的內部,我還無緣見到,但Google一下就可找到燕屋內部的介紹。
原來,採集燕窩早不是我們在Discovery看到的一定要到山裡半山腰採集,在馬來西亞已經是一個產業了。
以下內容摘自網路,來長點知識:http://www.baike.com/wiki/%E7%87%95%E5%B1%8B100%E5%BB%BA%E9%80%A0%E8%AE%A1%E5%88%92
一、了解燕屋
燕屋知識
眾所周知,古時的採燕人常在無人小島的山洞中採摘燕窩,冒著生命危險攀附於懸崖峭壁間,許多采燕人因而喪命,或為採集燕窩而未能顧及幼燕之存活。隨著燕窩產業的發展和保護自然的呼聲日益高漲,燕屋(也稱“燕子屋”)應運而生。
1880年在蘇門答臘島建造了第一間燕屋後,當地華人有人開始品嚐屋燕窩,驚訝地發現了屋燕與山洞裡珍貴的白巢洞燕窩一般無二,含有豐富的營養。自從100年前發現可食用的屋燕窩後,人們開始建造屋子供金絲燕築巢繁衍後代。在東南亞每個國家都有少量的金絲屋燕的,但是都沒有搭建屋子給金絲燕住,1970年馬來西亞半島華人看到了印尼屋燕的成功,一些燕子養殖專家開始走遍馬來西亞半島。人們開始在碼頭附近建造燕屋,招引金絲屋燕飛入築巢。短短10年間西馬已經有數万間燕屋,每年出口100多噸屋燕窩到中國,馬來西亞屋燕產量直追印尼。
雌鳥與雄鳥一年可生產3次,每次產卵兩個,因此一年就有6只雛燕。燕屋內金絲燕增長率為百分之300。例如,燕屋有100隻金絲燕,那麼,年尾增長至400只,成幾何數遞增。
養燕是一種畜牧業,即把會築燕窩的金絲燕吸引到人類為燕子所建造的屋子,提供其居住及繁殖後代的環境。這類屋子一般被稱為燕屋。因燕子在繁殖下一代時會築造燕窩以供它產卵及孵蛋。而孵出的小燕子長大能飛翔後,養燕者便可以採摘這些燕窩來售賣。因養燕為業者帶來巨大的財富,所以養燕就成為了一種生意和行業。燕屋現狀及發展隨著經濟起飛,人民生活富裕,對天然的健康滋補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長。近年來燕窩的消費在中國、香港、台灣、日本、韓國、印度和中東等國家有增無減,再加上市場上越來越多的燕窩製成品,例如美容及護膚產品、保健品、傳統中藥及營養產品,使到燕窩業的前景備受看好,一場燕窩消費浪潮正澎湃襲來。在過去的10年間,馬來西亞燕屋從100多間,增加到了近7萬間,主要分佈在西馬和沙撈越,並由10年前世界5%的產量增加到20%。東馬來西亞燕屋分佈相對較少,主要受當地華人分佈的影響,因為燕屋建造者主要以華人為主。據了解,全球每年的燕窩總產量為2000噸左右,香港每年消耗的燕窩總量為200噸左右,台灣年消費總量超150噸,消費額高達20億新台幣,新加坡也至少有80%以上的孕婦在食用燕窩;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消費燕窩預估在500噸以上。顯然,顯示燕窩的供應量無法滿足市場對燕窩的需求。然而隨著燕窩需求量的日益增長,燕窩產品的供應缺口將越來越大。目前馬來西亞燕窩的產量已經達到375公噸,銷售額已經達到30億令吉大關,是一門發展潛能良好的行業。根據報導,馬來西亞農業及農基工業部長拿督諾奧馬指出,在大馬第十計劃下,政府致力於要在2015年達致在全國擁有大約10萬個燕屋的計劃,屆時燕窩業將為國家每年創造50億令吉的生產總值。這擁有極大發展潛能的行業,將會是政府、企業、人民共同發展與永續經營的目標。由於燕窩產品巨大的供應缺口以及政府對燕窩產業的政策支持,建造燕屋自然而然成為了馬來西亞最炙手可熱的投資項目。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屠妖節及馬來西亞的公共假期(共4個,還有農曆新年、開齋節及聖誕節)
最近的一則新聞:『馬來西亞興都教組織(MHS)今日證實,今年屠妖節落在10月22日,而非如日曆上註明的10月23日。』不過我們工廠放假公布的是原本認知的10/23,放二天,臨時更正國定假日讓我對屠妖節的算法很好奇,所以查了一下。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6%9D%A5%E8%A5%BF%E4%BA%9A#.E5.81.87.E6.97.A5.E8.88.87.E7.AF.80.E6.85.B6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組成的國家,馬來西亞人一整年慶祝許多假日和節慶活動。有些節日是由聯邦憲報公布的公共假期,有些是由個別州屬所公布的公共假期[152]。
最受到人們重視的節日是每年8月31日的獨立日,紀念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年從英國獨立。除此之外馬來西亞成立日也是近年來備受重視的日子,以紀念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共同成立新的一個國家(新加坡隨後於1965年退出)。勞動節(五月一日)、最高元首誕辰日(六月第一個星期六)和各州蘇丹/最高統治者/拉惹/州元首誕辰日也是其他值得注意的日子,因為這3天是馬來西亞全國法定假期。馬來西亞的公共假期有農曆新年、開齋節、屠妖節、聖誕節等等。
由於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的國教,因此,穆斯林的主要節日都會是公共假期,如開齋節(Hari Raya Puasa或Hari Raya Aidilfitri)[153]、哈吉節(Hari Raya Aidiladha)、伊斯蘭新年(Islamic New Year,Awal Muharram)、可蘭經降世日和穆罕默德誕辰日。
馬來西亞華人依然保存著中華文化,這裏華人都會慶祝的所有的華人傳統節日包括農曆新年、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端午節等等,但只有農曆新年被列為公共假期。南傳佛教徒則會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月圓日盛大慶祝衛塞節。除此之外,一些宗教節日如玉皇誕、九皇大帝誕辰和諸神誕辰都會大肆慶祝。
大馬印度人會慶祝屠妖節這個象徵光明的節日。而在大寶森節這個宗教儀式可看到朝聖者從全國各地聚集在黑風洞)[154]。
馬來西亞的基督教社群與全球基督教徒一樣,會慶祝聖誕節、萬聖節和復活節。東馬人也慶祝豐收節,砂拉越稱為達雅豐收節(Gawai),沙巴則稱為卡達山豐收節[155]。
在馬來西亞其他小社群也會慶祝自己的節日,如錫克族會慶祝他們的錫克新年。由於各宗教的曆法不一樣,因此有時會有兩個節日座落在同一天或同一個星期的情況,而創出新的節日名詞如農曆新年和開齋節落在同一天時,會被稱為「恭喜Raya」,屠妖節和開齋節落在同一天時,會被稱為「Deepa-Raya」,這種情況通常會在每32-34年發生1次。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組成的國家,馬來西亞人一整年慶祝許多假日和節慶活動。有些節日是由聯邦憲報公布的公共假期,有些是由個別州屬所公布的公共假期[152]。
最受到人們重視的節日是每年8月31日的獨立日,紀念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年從英國獨立。除此之外馬來西亞成立日也是近年來備受重視的日子,以紀念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共同成立新的一個國家(新加坡隨後於1965年退出)。勞動節(五月一日)、最高元首誕辰日(六月第一個星期六)和各州蘇丹/最高統治者/拉惹/州元首誕辰日也是其他值得注意的日子,因為這3天是馬來西亞全國法定假期。馬來西亞的公共假期有農曆新年、開齋節、屠妖節、聖誕節等等。
由於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的國教,因此,穆斯林的主要節日都會是公共假期,如開齋節(Hari Raya Puasa或Hari Raya Aidilfitri)[153]、哈吉節(Hari Raya Aidiladha)、伊斯蘭新年(Islamic New Year,Awal Muharram)、可蘭經降世日和穆罕默德誕辰日。
馬來西亞華人依然保存著中華文化,這裏華人都會慶祝的所有的華人傳統節日包括農曆新年、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端午節等等,但只有農曆新年被列為公共假期。南傳佛教徒則會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月圓日盛大慶祝衛塞節。除此之外,一些宗教節日如玉皇誕、九皇大帝誕辰和諸神誕辰都會大肆慶祝。
大馬印度人會慶祝屠妖節這個象徵光明的節日。而在大寶森節這個宗教儀式可看到朝聖者從全國各地聚集在黑風洞)[154]。
馬來西亞的基督教社群與全球基督教徒一樣,會慶祝聖誕節、萬聖節和復活節。東馬人也慶祝豐收節,砂拉越稱為達雅豐收節(Gawai),沙巴則稱為卡達山豐收節[155]。
在馬來西亞其他小社群也會慶祝自己的節日,如錫克族會慶祝他們的錫克新年。由於各宗教的曆法不一樣,因此有時會有兩個節日座落在同一天或同一個星期的情況,而創出新的節日名詞如農曆新年和開齋節落在同一天時,會被稱為「恭喜Raya」,屠妖節和開齋節落在同一天時,會被稱為「Deepa-Raya」,這種情況通常會在每32-34年發生1次。
馬來西亞的螞蟻
一大早在工廠草地看到螞蟻,和我在台灣見到的螞蟻很不一樣。
黃昏再去同一個地方看,早上那群螞蟻通通不見了。早上出來覓食,晚上回蟻窩工作? 哈!我不知道,是胡思亂想的。
以下從google查到的文章和圖片,只是不知和我今早看半天的螞蟻是不是同一類: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7762697.html
1.馬來西亞爆炸螞蟻
馬來西亞的Camponotus saundersi螞蟻會自行爆炸。不是玩笑,這是真的。馬來西亞的這種螞蟻在面臨威脅的時候,會等到敵人靠近時會引爆自己。這些螞蟻的體內有一些裝滿毒氣的巨大腺體。當它們感受到威脅時,它們就會收縮這些腺,導致腺體爆炸,噴出毒氣。
企債高危?
大馬的家庭債務問題向來是國家經濟的“軟肋”,由於家債比率超過80%,導致國行不得不出手打家債,至於企業債務是否也到了必須憂慮的時刻?
大馬企業債務升高,成為近期關注的一大焦點,根據標普評級機構(S&P)發佈的報告指出,大馬公司的債務總額或將在未來12個月不斷增高。自2008至2014年首季期間,該機構所追蹤的大馬公司,債務總額料上攀了約50%。
亞洲發展銀行的一份新報告則指出,亞洲地區的債券面臨3個不斷升高的風險,包括美國比預期提早升息、中國房產降溫以及中東地緣政治緊張。
根據亞銀的數據,大馬截至今年6月杪的債券發行成長6.0%至1兆零530億令吉,其中政府債券增長4.1%至6千120億令吉,而企業債務升幅更大,共揚千8.7%至4千420億令吉。
企業為何爭相舉債?標普的說法是因為大馬公司料會在2014年維持偏高的資本開支,而且會派高息。不過,相信以債券來融資股息計劃的大馬公司僅佔很少數,大部份公司發債主要用作資本開銷或是營運資本。
近期就有多家企業宣佈發債計劃,其中海事重工(MHB,5186,主板貿服組)設立10億吉的伊債、大馬機場控股(AIRPORT,5014,主板貿易組)發債籌措10億令吉,以及一馬發展(1MDB)計劃發售84億令吉伊債。
不過,企債和家債畢竟是兩回事,家債太高會帶來重大負面影響,但是企債卻不然。企債增加,意味著企業展開大量投資和擴張行動,對國家經濟是一大喜訊,歐洲中行最近宣佈注資給企業,但歐洲企業卻不願去借錢,影響了歐洲中行的振興經濟大計,這顯示了政府都希望企業多多借錢。
不過,關鍵仍是企業必須要有足夠的現金流,以及避免過度涉及外幣債券,以免受匯率動蕩的拖累,重演97年金融風暴的悲劇。(星洲日報/財經小品:李勇堅)
點看全文: http://biz.sinchew.com.my/node/102999#ixzz3Ey1Xe0gi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