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馬,元宵節流行「丟柑嫁好尪,丟鼓娶好某」這個俗諺,福建話意謂拋柑許願嫁個好郎君,丟鼓則娶得好老婆。
我們常說,北馬人,尤其是檳城人初八才過年,皆因拜天公大過年,檳城人可是火力全開的慶新歲。
就如同福建人的順口溜:「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飽,初四安下地,初五隔光,初六舀稀飯,初七摸,初八摸,初九祭天公。」

檳城人拜天公大過年,就連檳首長林冠英(右2)也要入鄉隨俗。
根據伊蘭兒zmb部落格的註解,這順口溜細訴著福建人過年的概況,即初一和初二要得早起床,起早床後食用糯米製作的甜稀飯,寓意在新的一年裡甜甜蜜蜜,初三就可睡得遲。
初四安下地是說臘月二十四那天上天去的神仙們,在初四這天返回地面帶來新一年的運程,據說通過占卜還可知道你家裡的神仙從天上帶回來什麼東西,比如帶回了紅棗那預示著在新一年里平安,元寶則表示今年有財運,如果帶回了筆,則表示家中今年有參加高考或畢業考的學子將會高中。
初五隔光百無禁忌
初五隔光的意思就是可解除很多過年的禁忌,比如在初一至初四在家中是不能打破碗或其它器皿的,到了初五這些禁忌就不存在了,小孩要是過年時吵鬧不聽話,在初一至初四大人是不可打罵小孩的,而到了初五小孩再不聽話,大人們就可「家法伺候」了。
初六舀稀飯是說過年時人們常常大魚大肉,過於油膩,到了初六這一天就要歸於平常,吃點稀飯等素食用於調節飲食。
初七摸、初八摸這句話如果不是福建人就沒辦法理解了,初七和初八是為初九祭天公做準備工作,人們都要用手工製作很多年糕。這些年糕絕大部分是用糯米為原料做的,分為兩種,一種叫「粿」另一種叫「龜」,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粿」是無餡的,一般做成圓形,要多大有多大,主要看蒸籠的大小,「粿」一般是用米漿作為原料,蒸熟後在最上面一層塗抹一層生油,然後在正中央貼上一張剪成圓形的紅紙,以示吉祥。
另一種年糕叫「龜」,有餡,一般是用炒花生攪碎後加上白糖加工而成,與花生湯圓的餡類似,「龜」一般作成巴掌大小,包好後用專用的木模印在年糕的表面上,花紋就是以龜殼的樣式為參照的,所以福建人把這種年糕稱為「龜」,寓意健康長壽。
「龜」製作好後,在底部放一張竹葉,材料類似於端午節包粽子時的竹葉,在葉片與年糕之間也要塗抹上一層薄薄的油,以防粘住鍋底或蒸籠。
民間傳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閩南被百姓尊稱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說法。
舊時元宵聽馬來歌謠
北馬人一般會把元宵節稱為「十五暝」,在北馬,流行「丟柑嫁好尪,丟鼓娶好某」這個俗諺,福建話意謂拋柑許願嫁個好郎君,丟鼓則娶得好老婆。
但是謝清祥表示,小時候,元宵節並沒拋柑下海求姻緣這玩意,一般上,他們會在元宵節到舊關仔角去聽馬來傳統歌謠(Dondang Sayang),媽媽還會準備炸芋頭、炸年糕等小吃,讓他們邊聽歌謠邊大快朵頤。
至於拋柑的由來,他解釋,古代未婚女子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在元宵節才被允許搭乘馬車或三輪車出門。
遇到男子向她們搭訕或被調戲時,姑娘感到生氣或害羞,就會拿柑拋向這些男子。
男方若覺得女方合眼緣,就會把柑拾起來,之後再聘請媒婆去女方家提親。
至於為何後來在檳城,會演變成把柑拋進舊關仔角海,他相信是前幾任掌管旅遊事務的檳州行政議員為了推動元宵節活動而發起的。
「4」字好意頭「8」最不吉利
祖籍福建廈門海昌的老檳城謝清祥(71歲)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指出,原來老福建,尤其是經商的福建企業,喜歡「4」這個數字,而最不吉利的數字竟然是「8」,真是顛覆現代人的想法。
也是檳城龍山堂邱公司旅遊業務主任的謝清祥說,「4」有「利利是是」的好意頭,而「8」卻因為「七成八敗」、「七上八下」的說法,而擔心會帶來失敗,因此,福建人的企業開業一般不選帶「8」的日子。

謝清祥:老福建喜歡「4」這個數字, 最不吉利的是「8」。
「我們不喜歡8這個數字的,尤其是以前做生意的,可是,現在都變了。」
還有一種過年習俗的演變,令他感到不適,那就是新年期間,穿黑衣或白衣去別人的家拜年。
在這些老福建的思維中,只有家裡有人過世的時候,才會穿黑衣戴孝。所以,若新年時有年輕人穿黑衣來他家拜年,真是大吉利是啊!
他說,若家裡有親人去世,三年內不能慶祝農曆新年、不能張燈結彩、不能製作新年糕餅、不能大掃除等。
新年期間,福建人最討厭聽到人家罵「夭壽」(yaosiu),因為這話是在詛咒別人夭折或短命。
初七吃生菜福建人不撈生
年初七是人日,時下流行年初七「撈生」,寓意撈得風生水起,但古時候的福建人,年初七是不「撈生」的,他們一般上會在年初七吃生菜,寓意「生財」。

古時候的福建人,年初七是不「撈生」的,他們一般上會在年初七吃生菜,寓意「生財」。
謝清祥說,「撈生」不是福建人或廣東人的習俗,而是在約80年代時,由餐館或酒店業搞出來的噱頭。
他表示,小時候,年初七要吃生菜,可以是薄餅(popiah)、鮮魚(pesembur)、娘惹飯(nasiulam)、哥拉卜(kerabu)等食物,只要是沒有經過烹調的蔬菜就行了。
說到福建人會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時烹煮「摩摩查查」(bubur cha cha),他說,這款糖水一開始時是源自娘惹的「噴岳」(pengat),材料有各種念起來好意頭的食材,包括年糕(步步高)、芋頭(好意頭)、香蕉(福建話「招」的諧音)。
他說,「噴岳」湯汁濃郁,而且太甜了,所以之後檳城的福建人慢慢將之改良為「摩摩查查」,保留了芋頭這食材,卻不再放年糕、香蕉在內了。